企业注册
个人注册
新闻搜索 |商情 职场 薪资 求职 政策法规 教育培训 交流会 求职宝典 时尚聚焦 职场顾问 创业栏目 TOP资讯 词条
      您的位置:纺织人才网 > 焦点新闻 > 珠三角纺织业调查,乐观数据与“关停潮”
珠三角纺织业调查,乐观数据与“关停潮” 

发布时间:2011-07-26 10:05:31 浏览次数:363 来源:中国经营网  我来说两句()

订单减少、通货膨胀、银根收紧都是纺织企业面临的危机。这一次,面临倒闭危机的除了小企业,还有大企业。

近日,东莞制造业出现企业倒闭潮的消息引发了全国的关注,纺织业是首当其冲的行业之一。但7月21日国家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表示,现在没有出现中小企业扎推倒闭的情况,真实的情况究竟怎样?

“珠三角估计有20%的织布厂关门了。从春节到现在,我看到有七八家棉纺厂关门。”7月21日,三维数码纺织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维纺织”)董事长曾祥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不过,倒闭的纺织企业只是少数,停产、减产的比较多。”

记者调查发现,订单减少、通货膨胀、银根收紧都是纺织企业面临的危机。这一次,面临倒闭危机的除了小企业,还有大企业。

乐观数据与“关停潮”

曾祥在纺织行业浸淫40年,也是最早一批到东莞经营纺织业的香港人,在纺织技术领域有着很高的权威及江湖地位。曾祥说,今年大部分棉纱厂、织布厂和服装厂的出口订单少了很多。很多订单被东南亚国家以低价抢走了,其中成衣的海外订单就减少了1/3。

“目前大约有1/3以上的纺纱企业基本上处于减产、停产状态。”《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说。在经历了去年的产销上涨后,今年纺织品市场急转直下,一夜之间从旺到滞,库存积压严重,利润空间急剧压缩,大部分纺织企业陷入困境。“我国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数量占主体,现在不少小企业已处于停产状态,有的甚至已经面临倒闭。”汪前进说。

然而,公开的统计数据却很乐观:纺织行业1~5月出口增长了25.7%,消费增长了18%,投资增加了38.5%,行业利润增长了46.9%,各大产品总量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

与乐观数据相反,企业却感到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服装厂的旺季,但最近两个月海外订单下降了40%~50%。”伟鹏针织厂的老板黄鹏说,今年前4个月厂里做的还是去年接的订单。这正解释了统计数据乐观,而企业却觉得今年日子难过。因为出口数据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最近几个月的情况要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反映出来。

从今年5月起,黄鹏已感到不妙,最近他只接到两个月的订单。“现在通胀,大家都不敢接长订单了。”通胀是统计数据乐观的另一个原因,在纺织业出口25.7%的增速里,提价因素贡献了80%,而纺织品出口数量的增长实际不到4%,出口数量其实明显放缓。

“现在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严峻。”佛山市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浩亮说,金融危机后虽然纺织品出口大幅下滑,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拉动下,内销却很旺盛,“内外”抵销后,纺织企业的日子并不难过。“而现在内外销都有压力。”

此外,汪前进认为,2008年的汇率和棉价较稳定,价格可控。但去年以来,人工成本上升、棉价剧烈波动,人民币大幅升值,纺织企业不敢接长单、大单,只能接一些短单、小单,不能正常安排生产。

目前,纺织企业难过的原因被归结为“三荒两高一低”“用工荒”、“钱荒”、“电荒”、高成本、高税负以及利润低下。

下一波倒闭的是大企业?

黄鹏是东莞当地人,他的针织厂设在东莞常平镇。在紧邻常平镇的寮步镇,近期有一家知名纺织企业定佳公司倒闭,7月19日这一倒闭的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定佳公司的倒闭,让黄鹏很感慨。定佳公司纺织厂里有1000多人,300多台电脑数控设备,在东莞属大型纺织厂。“当地人办企业,不到最后一兵一卒都不会放弃。”

“倒闭最主要原因是资金链断裂。”黄鹏说,定佳公司倒闭时还背负着银行几千万元的欠债。或许,定佳公司的倒闭是金融危机之后新一波纺织企业“倒闭潮”的序幕。

来自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显示,由于国家持续银根紧缩,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骤增。今年1~4月纺织行业财务成本同比上升39.1%,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8.26%。其中,利息支出占成本的80%以上。

大部分纺织企业由于没有土地和房屋做抵押,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在去年银根未收紧时,制造企业还可通过订单质押获得部分贷款,用于支付人工、电费、原料货款等,待出口收款后再还贷。但今年银根紧缩后,许多出口商已经不能通过这种渠道获得贷款,它们中的一部分不得不从民间借贷。

“如今中小企业贷款大部分来源于小额贷款公司,或者民间高利贷,月息5分是民间借贷的普遍行情,年利率就是60%。最高的已经达到月息1毛。而纺织中小企业的平均毛利润不超过10%。”汪前进指出,随着银行催还货款力度加大(7月底前必须双结零),纺织企业为回笼资金还贷,硬着头皮亏本销售,资金成为企业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这对市场信心打击甚大。

实际上,一旦企业未能及时回笼资金,企业的资金链就可能面临断裂。

黄鹏指出,小企业实力较弱,在危机来时易被淘汰。而大企业由于原材料、人工等成本的上涨,“船大难掉头”,更容易降入困境。“同样一笔资金,开支1000个工人的厂可能只能撑一个半月,300个工人的厂开支可能撑三个月。一旦出问题,大企业倒得更快。”而纺织行业中型企业的生存机会则可能比较大。

黄鹏的企业正是属于中型企业:厂里有职工200多人,一栋自有产权的四层厂房。当记者问黄鹏,他的企业会不会倒闭时,他坦白地回答:“很难说,要看接下来两个月怎么样。”他希望能获得银行贷款,而他最怕的事情就是未来几个月接不到足够的订单。所以向来只接中高档订单的黄鹏,现在也接利润微薄的低端订单。“只要这些订单够养活工人就行了。”

“现在服装厂的毛利不到10%了。”黄鹏说,在以前的幸福时光,服装厂外销有30%~35%的毛利。而目前,国内订单毛利为15%,国外订单降到了5%~10%。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纺织行业总的效益虽然比较好,但是1/3的企业实现了全行业90%以上的利润,剩下2/3的中小服装企业只能分到10%的利润。

转型升级的出路

事实上,在一片萧条下,市场仍有大量的机会留给有竞争力的企业。它们得益于提早转型升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在今年仍然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今年反倒是最好的一年。”曾祥告诉记者,三维纺织今年订单以军用品为主,接了大量美军迷彩服的棉纱订单。军服对棉纱有特殊要求,而近年来三维纺织以开发新型、多功能、环保纺织品为主,这让他抓住了今年军服订单的机会。

“今年我们的毛利是18%。”而曾祥去年7月接受本报采访时告诉记者,三维纺织的利润仅有4%。仅一年时间,三维纺织的利润已翻了几倍。

曾祥说,去年做圆领衫,1美元/件,而原材料又贵,利润很低。“如果没有转型升级,我们早就关门了。”

三维纺织目前仍大量做代工产品,但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自己的品牌。三维纺织正计划在中国港台和欧美等地推出自己的三个成衣品牌。“我们做了两年多的筹备,开发各种新型面料,请香港设计师设计,计划定价500~1000元/件。”三维纺织从上游的棉纱、棉布,到下游的成衣,打通了纺织的整条产业链,形成“一条龙”的局面。

事实上,三维纺织并非特例。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后,部分纺织服装业已转型升级。如东莞虎门做礼服的创意狐礼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意狐”)是另一个成功的案例。

2008年金融危机时,创意狐出资请专家为其重新设计商业模式,最终决定采用B2C模式,建立了“创意狐”礼服品牌,并开了官网、淘宝店铺,开通了阿里巴巴、eBay等销售平台,在百度、谷歌等热门搜索引擎进行国内外的竞价排名推广。

这些措施使得创意狐的产品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价格因此有了巨大的优势。“比如,以前创意狐是通过几个中间环节才到达海外的消费者手中,一件礼服要500美元,现在它通过网络直接到海外消费手中,只需要花300美元。”创意狐的网络营销顾问周勃说,短短几年间,创意狐品牌从无到有,销售业绩保持每年100%以上的增长速度,现在年销售额已超过5000万元,其中网上销售占了总销售额的80%以上。

一片阴霾下,仍会有企业生活在阳光中。

【字体: 】【加入收藏夹
本文关键词: 珠三角 纺织业 调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TEXRC.NET纺织人才网”的所有文章、图片、报告等资料,其版权均属纺织人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与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TEXRC.NET纺织人才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4)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TEXRC.NET纺织人才网)”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网站与机构,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热门地区招聘
 
热门行业招聘
 家纺   纱线   化纤   织带
 面料   印花   毛衫   印染
 无纺   针织   化工   经编
 服装   袜子   坯布   纺织品
 

关于我们 | 我们的服务 | 人才网口碑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纺织人才网(www.texrc.net)纺织人才市场是纺织行业专业的人才网 纺织行业人才网真诚为您服务!
E-mail:texrcnet@163.com
人才招聘① 人才招聘② 技术顾问 
©2002-2011纺织行业人才网所有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